FUJIFILM instax mini HELLO KITTY 拍立得相機(平行輸入)
FUJIFILM instax mini HELLO KITTY 拍立得相機(平行輸入)

目前分類:旅遊記事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是第二次到東京迪士尼,感覺還是一樣的新鮮好玩。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4月和妹妹一起去東京玩,也是第一次坐kitt機,真的很興奮。 

 

 

 

 

 

下飛機的第一餐 

 

 

 

 豬排咖哩飯

 

  箱根神社

 

 

 

 

  

坐海盜船

 

 

 

  箱根蘆之湖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姆斯特丹市區運河遍佈於城內,猶如義大利水都威尼斯,塔乘玻璃船遊覽市區的運河風光。映入眼簾的是阿姆斯特丹獨特的建築式樣,和美麗的歐式水上人家。

 

阿姆斯特丹荷蘭語Amsterdam[ɑmstərˈdɑm] ),華人有時也稱其為荷京,是荷蘭首都最大城市,位於該國西部省份北荷蘭省。根據2008年1月的統計數據,這座城市人口達747,290人;而該城市所處的蘭斯台德都市圈,大約有670萬人口,是歐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稱源於Amstel dam[6] 這表明了該城市的起源:一個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址。12世紀晚期一個小漁村建於此,而後由於貿易的迅猛發展,阿姆斯特丹在荷蘭黃金時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在那個時代,該城是金融和鑽石的中心。[7] 19和20世紀,該城擴展,許多新的街坊與近郊住宅區形成。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金融文化首都[8]。許多荷蘭大型機構的總部都設於此,其中包括飛利浦ING等7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9]。作為泛歐交易所的一部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坐落於城市中心。阿姆斯特丹有很多旅遊景點,包括歷史悠久的運河網荷蘭國家博物館梵谷博物館安妮之家紅燈區以及許多大麻咖啡館。每年有大約420萬遊客來此觀光[10]

作為當前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歷經了從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過程,經歷了輝煌與破壞,以及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一定程度上講,她的歷史也是荷蘭歷史的一個縮影。

 

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是市民南下的必經之路。而達姆拉克大街是通往羅金街英語Rokin的主要道路。而城市裡最古老的地區是德瓦倫。它位於達姆拉克大街東側,著名的紅燈區也位於此處。而它的南部就是猶太人聚居區——滑鐵盧廣場。環繞於市中心的,就是始建於17世紀的荷蘭運河Grachtengordel)。越過荷蘭運河就是原先基層的聚居區。

 

精心的都市計畫造就了現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系統[34]。17世紀早期,人們就開始營造以IJ灣為核心的半圓形運河系統。著名的荷蘭運河就是為了發展居民區而興建的,它主要分為紳士運河皇帝運河王子運河三部分。而第四運河辛厄爾運河Singelgracht)(不要與古老的辛厄爾Singel)相混淆)主要是為水管理和城市防禦而修建。防禦工事主要修建於城門附近,是由護城河以及防禦堤壩構成。

工程開始於1613年,由東向西延伸,跨越整個城市。歷史學家黑特·馬柯Geert Mak)形容其像一個巨大的雨刷。南部工程於1656年竣工。隨後,居民區的建設也緩慢開展,但是東部城區的輻射阿姆斯特爾河與IJ灣運河計劃卻從未得到實施。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這些地區被用來興建公園敬老院劇院和其他公共設施,卻沒有興建水利[35]

如今,一些運河已經被改建成了街道[36]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呂赫位於沿海造地與內陸沙地的交界處,海拔相當低,大約只高出海平面7.5米。其歷史城區的範圍由城牆劃定。城牆始建於1297年,並在17世紀初建起了一系列棱堡(bastion)。城牆長6800米,圍起了410公頃的區域。1275年起的規劃直到18世紀仍能適合城市發展,但在1782年至1784年間,一些防禦工事被拆除。在19世紀,城牆被改成散步場所,四座城門與一座防禦塔(defence tower)留了下來。城市核心部分的發展主要圍繞兩個中心:其一是伯爵城堡(Burg of the counts),一個16公頃的四方小島;其二是老城堡(Oude Burg)的商人住宅區。老城堡是12世紀時該城最初的發展中心。以前城牆的走向可由城內運河來看出。

 

有「中世紀睡美人」美稱的布魯日,城市中水道交錯,有五十座橋樑橫跨河上,頗有威尼斯的浪漫風味。 

布呂赫城區有大量交錯的小巷與一個接一個的廣場,其中以城堡廣場(Burg)和市集廣場(Grand-Place)尤為著名。前者原先的標誌性建築是聖多納廷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Saint-Donatien,在1799年至1800年間被毀)與公爵住宅,之後被聖巴西略雙小堂取代。一千年來,城堡廣場一直被視為宗教與市政當局聯合的象徵,也是一些公共機構的所在地。而市集廣場上則以大會堂、鐘樓等居多,象徵城市自治。城市中心大多為富貴人家居住,勞動者聚集在外圍。

進入19世紀後,人口的增長帶來了綠地的分配。只有新劇場周圍的區域經過奧斯曼(Haussmann)式改建(始於1864年)。布呂赫市區部分的特色之一是運河,部分遵循天然河道,部分人工挖出。當地人稱之為「雷耶」(Reie,大約意為人工加固過的河道,類似於碼頭)。在布呂赫城牆內,也有一些綠地被保存下來,但最靠內陸的地方沒有。許多花園和公園都屬於宗教機構。

從中世紀到近現代,布呂赫的建築主要是磚造哥德式建築,以及一種獨特的被稱作「布呂赫跨度」(travée brugeoise)的建築風格。這一風格與德國北部的磚造哥德式相似(比如:杜伊斯堡(Doesburg)),但由於兩者發展的不同,一般區別劃分。此風格在16世紀早期便已成型,之後稍有變化,直到17世紀仍被使用,並成為19世紀重建時的主要靈感來源。

 

  

 

 

舊市區內盡是石板古道及中世紀建築,天鵝漂浮水面的愛之湖,景色如畫,白色的修道院與緑蔭湖水相互輝映,堪稱布魯日最寧靜的地方。

 

 布魯日-愛之湖

 

 

舊市區迷人的建築物都集中於市中心的馬克特廣場附近,一旁則是布魯日的地標德佛特鐘樓,另一面,州政廳東側的布魯夫廣場,是環繞市區的觀光馬車的出發點,廣場週邊有許多歷史建築,例如哥德樣式的市政廳,聖血禮拜堂、古文書館、普羅茲迪法院等。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人氣名店Ladure,品嘗最道地的法式甜點,由杏仁粉,蛋白及糖所做出的經典甜點。有著「少女的酥胸」的稱號。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船遊塞納河也是在法國的旅遊行程之一,看著船兩岸的風景、古蹟讓我覺得又是另一種感覺。 

 

這是大王宮 

 羅浮宮 

  

  

  

 波旁宮 

  

 法國自由女神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堤防,此處以19座各具特色的風車著稱。 

小孩堤防風車1997年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19座風車,呈風車步間(molengang)的形式,是一個旅遊觀光地。其中一個靠近小孩堤防村(the village of Kinderdijk)的風車在夏季供遊客參觀。遊客可步行或騎自行車參觀這成排的風車。

小孩堤防的風車自14世紀末就開始興建,但現存的風車是1738年至1740年興建的。

小孩堤防的風車建在自干拓泵流出的水旁。它們幾乎都是地控帆風車(grondzeiler)。每座風車底部都是一個使水上升的槳輪,通常有140厘米高。由於阿爾布拉瑟丹(Alblasserwaard)(waard是洲渚之意,指水中的陸地,通常築壩於迎水面)圩田陸縮(inklinken)以及萊克河(Lek)河水上漲,風車變得愈發必需。小孩堤防的風車中間有一座活動衍架風車(wipmolen)(名為De Blokker)。

風車群分兩個步驟將水從阿爾布拉瑟丹(24,000 ha的區域)排出。首先,水從低陂水(boezem)(圩田平面)被泵至高陂水(boezem),這是全部阿爾布拉瑟丹地區。其次,水被泵至蓄水池。自此處,水通過水閘流入河中,即水從最高處流下。該風車群也被稱作boezemmolens(陂水風車)。[1] [2]

   

小孩堤防,及當地的小孩😀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埃菲爾鐵塔被稱作「鋼鐵夫人」,由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為1889年的世界博覽會會設計,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技術里程碑,324米,重達1萬噸。 

艾菲爾鐵塔從1887年1月27日起建,分為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共用去鋼鐵7,000,12,000個金屬部件,250萬隻鉚釘,模仿人體的骨頭為建,極為壯觀屬於鏤空結構鐵塔,塔高為300公尺,總高320公尺。

1889年5月15日,為給世界博覽會開幕典禮剪彩,鐵塔的設計師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鐵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和巴黎的這一貢獻,特別還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

直到2004年1月16日,為申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法國巴黎市政府特意在艾菲爾鐵塔上介紹了其為申奧所做出的準備情況,而艾菲爾鐵塔更成為了該國申奧的「天然廣告」。

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曾經保持世界最高建築45年,直到紐約克萊斯勒大樓的出現。

艾菲爾鐵塔由250萬個鉚釘連接固定。於塔的四個面上共刻有72個法國科學家、工程師與其他知名人士的名字居斯塔夫·艾菲爾以此來銘記他們做出的貢獻。[12]

戰神廣場的另一端有和平門和和平碑,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寫著「和平」,表達了人們美好的願望。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協和廣場原為一個皇家廣場,18世紀由建築師卡布里埃爾設計。1792年,廣場上架設的斷頭台使數以千計的人失去了生命。

1836年,路易菲利浦國王將埃及贈送的方尖碑竪立在協和廣場中央。 

廣場由Ange-Jacques Gabriel於1755年設計,始建於1757年,是一個由護城河環繞的八角形,介於西面的香榭麗舍大街和東面的杜伊勒里宮之間。廣場上充滿了雕塑和噴泉,1763年以當時的國王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Place Louis XV)。1748年,廣場上豎立起國王的騎馬雕像。

在廣場北側的皇家路兩側,當時興建了兩座式樣相同的壯麗的大廈,它們能列入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建築實例之列。最初它們都用作政府機構,東側的一座用作法國海軍部,但是西側的那座在建成之後不久即開設了豪華的克里雍大飯店(至今仍在營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此消磨下午的時光,並學習鋼琴課程。這座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用作德國占領軍總部。

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廣場也改名革命廣場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當時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成員接受款待,在格列夫廣場觀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著被肢解,新的革命政府在革命廣場立起了斷頭台,斷頭台前經常聚集著喝彩的人群。1793年1月21日,第一位名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被處決。在這裡上斷頭台的重要人物還有: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伊莉莎白夫人, 夏綠蒂·科黛杜巴利伯爵夫人喬治·雅克·丹敦卡米爾·德穆蘭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路易·德聖茹斯特奧蘭普·德古熱

斷頭台在恐怖統治期間最為繁忙。1794年夏天,在一個月內處死了超過1,300人。一年後,當革命變得較為溫和時,從廣場上移走了斷頭台。在1795-1799年的督政府時期,

這座廣場更名為協和廣場,作為在法國革命的混亂之後表示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態 。在19世紀,這座廣場又曾經更名數次,但是最終還是定名為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上的希托夫噴泉,後方是克里雍大飯店,左側是美國大使館

廣場周圍由雕塑噴泉環繞,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國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魯昂)。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於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紗[1],常有花環裝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收回這一地區[2

 

方尖碑

 

廣場的中心擺放著巨大的埃及方尖碑,上頭裝飾著象形文字讚揚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他是十九世紀埃及政府送給法國的兩個方尖碑之一。另一個仍留在埃及因為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這太困難且太重以致於不能運到法國。1990年代,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把第二個方尖碑歸還給埃及政府。

方尖碑曾經豎立在盧克索神廟的入口處。1829年,鄂圖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把3300年的盧克索方尖碑送給法國。方尖碑在1833年12月21日抵達巴黎,三年之後,1836年10月25日,法王路易菲利浦將它豎立在協和廣場的中央,廣場在法國革命時期曾經豎立斷頭台。

方尖碑為一紅色花崗岩柱,高23米(包含基座),重達250公噸。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運送它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基座描繪的圖,解釋著用來運送的機械裝置。方尖碑兩個側面有噴水池,建於方尖碑豎起於廣場的同時。

因為原始的尖頂遺失了(據信是西元前六世紀被偷的),1998年法國政府在方尖碑的頂端加上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頂。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聖母院是哥德式建築史上的一顆名珠,1163年動工,1350年建成。

憑藉維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中的描繪,巴黎聖母院教堂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9世紀在建築師奧萊.勒.迪克的主持下,巴黎聖母院得到了重建,煥發了久違的光彩。這也是雨果著名的小說「鐘樓怪人」就是以此地為故事背景。 

巴黎聖母院法語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直譯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德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位於市中心、塞納河中小島西堤島的東側南岸,開口面對西方。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在聖母院的修建計畫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公尺,光是中艙就有12.5公尺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公尺,穹頂(Vault)則為33公尺寬。

教堂的第一顆基石是1163年奠下,屬於唱詩班席結構的一部份,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之後聖母院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逐漸的將哥德式建築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原本哥德式建築在鐘塔的頂端,還會設計有尖塔在其上,但因為尖塔的工程難度過高,在法蘭西島地區的這麼多座哥德式教堂中,實際上將尖塔完成而且沒有在之後毀壞傾倒的教堂,數量極少。聖母院雖然在剛開始時的確有計畫要興建尖塔,但卻沒有付諸實行,因此從某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縱是過了幾百年,聖母院仍然一直處於未完工的狀態,雖然實際上後人並沒有真的想將這部分原案補建上去的打算。

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僅有在1698年時,在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赫伯·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除此之外還有18世紀時,在教會的要求下,蘇弗洛(J.G.Souf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然而,以上的這些改變,全在19世紀維優雷·勒·杜克的修復工程中,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

反倒是,在18世紀中期為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教會方面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花窗玻璃,改為單一塊玻璃面積較大但是圖樣較欠缺複雜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設計。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帕納斯56層大樓,高逹210公尺,從一樓搭乘全歐洲最快的電梯,僅需38秒就能直達56樓,天氣晴朗時,從頂樓的觀景台可以遠眺到四十公里外,巴黎360度市景及艾菲爾鐡塔,一覽無遺,更讓人驚嘆花都巴黎的美麗。 

蒙帕納斯大樓法國巴黎市中心唯一一幢辦公摩天大樓。在1973年完成,高210米(689呎),有59層樓。蒙帕納斯大樓為當時歐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在它是全法國最高以及歐盟國家之中第九高的摩天大樓。

大樓建於地鐵站之上,大部分樓層為辦公室。第56層為餐廳公眾觀景台、紀念品店及餐廳,頂層則是露天公眾觀景台及直升機坪,當視野良好的時候,方圓40公里內的巴黎市景色一覽無遺。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城市杯

 

 法國城市杯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弗朗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至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室已經收集了約2000幅油畫、150多座雕刻、700多張素描、以及其他大量美術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繼續從義大利、佛蘭德斯和西班牙購入藝術作品。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3年8月10日,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羅浮宮,並將其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11月8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587件藝術品。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博物館收藏。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羅浮宮(此時已改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展出,還增加了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但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羅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此後的100多年裡,羅浮宮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加入了東方(遠東)、亞述、古埃及等時代的藏品。隨著藏品數量的增多,展覽空間越來越小。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羅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設計的位於羅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築。整修後的羅浮宮於1989年重新開放。其展覽區域劃分為:

  •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羅浮宮在13世紀原是一座堡壘,然後成為法國國王的居所,1793年成為博物館。如今羅浮宮擁有超過3萬5000件藏品。1989年,貝聿銘設計的羅浮宮入口處玻璃金字塔落成。

 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法國的監獄,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擁有藝術收藏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

盧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1190年),由法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盧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盧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盧浮宮堡比位於塞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盧浮宮,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盧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盧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裡宮杜伊勒里花園,對盧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盧浮宮與杜伊勒裡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盧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盧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盧浮宮,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搬入盧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盧浮宮的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盧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盧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裡宮,該時期對盧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法國大革命期間,盧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侖即位後,開始了對盧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裡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並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作為杜伊勒裡宮的正門。拿破侖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盧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裡宮和盧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燬(當時公社決定燒燬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杜伊勒裡宮被完全焚燬,盧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燬,但主體建築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裡宮廢墟,形成了盧浮宮今日的格局。

 

 

 

 

 

   

        

羅浮宮是建立在古城牆上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為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其始建於12世紀末。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所下令修建。宮內最著名的「鎮宮三寶」 

勝利女神像

 

 勝利女神像

 

 鬼斧神工、英氣逼人的勝利女神

 

 米羅的維納斯

 

 米羅的維納斯

 

 

栩栩如生、清麗脫俗的(米羅的維納斯)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集神秘和美麗於一身的「蒙娜麗莎」,其中又以被視為鎮宮之寶的達文西大作「蒙娜麗莎」最受歡迎,如果您有看過達文西密碼這本暢銷小說,那您就更不能錯過可以親眼目睹達文西真跡的這個機會,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主角羅伯蘭登,一步一步地抽絲剝繭,把埋藏在這名畫後面己攸攸數百年的秘密給挖掘出來..........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去歐洲就聽見許多親友說歐洲的治安很不好,只要是觀光景點就有很多扒手,而真的到了歐洲導遊也會耳提面命的叫我們要小心,而且現在的扒手已經不是用偷的,而是公開用搶的非常可怕讓我不由得想我是去歐洲還是非洲?

而這兩張照片就是到了蒙馬特看到的幾位警察正在搜一名吉普賽女孩的包包,衣服,因為現在佷多扒手不是黑人就是吉普賽人,所以在歐洲那幾天都提心吊膽的,由其是巴黎的重要觀光景點都是人,個人的財物更是要小心。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岸藝文之旅-聖哲曼德佩區

左岸,昔日藝術家薈萃之地,一杯咖啡與一方街角造就了無數名留青史的大文豪及學者細品咖啡滋味並遙想文人風采之餘,而此著名的「雙叟」及「花神」咖啡廳豈能錯過,一起感受海眀威以及畢卡索熱愛的文藝地區。 

 

 
 

雙叟咖啡館,又譯「雙偶咖啡館」(Les Deux Magots)是法國巴黎的一個著名咖啡館[1],位於左岸的聖日耳曼德佩區。它曾經擁有巴黎文學和知識精英聚集地的聲譽。這聲譽來自於來此光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西蒙·波娃薩特等知識分子,和歐內斯特·海明威等年輕作家。加繆畢卡索也是這裡的常客。

雙叟咖啡館出現在1973年電影《母親和妓女》以及1959年電影《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由埃里克·侯麥導演)中。

自1933年以來,每年會向法國小說頒發雙偶文學獎。

咖啡廳的名字來自於柱子上的兩個中國買辦的木製雕像。

 

 

 

我後面是歷史悠久的聖哲曼德佩教堂 

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Abbaye de Saint-Germain-des-Prés)是法國首都巴黎第六區的一座本篤會修道院,創建於6世紀,法蘭克國王Childebert攻打西班牙的薩拉戈薩時,得到當地主教贈送的聖帶,回到巴黎後就興建了這座教堂來收藏這件聖徒遺物,命名為聖十字和聖文生教堂,當時它還只是巴黎的郊區,塞納河左岸洪水泛濫的河灘荒地,從西岱島的王宮可以看見這座坐落在田野間的教堂。558年完成,12月23日獻給聖日耳曼,同一天國王去世,於是關閉教堂,改為修道院。在皇家資助下,這裡成為法國最富有的教堂之一,並獲得管理城牆以外,今聖米歇爾大道以西左岸大部分地區的權限(到1670年)。在11世紀,它設立一個重要的藏經樓,是法國天主教會的學術中心,直到在法國革命期間被廢棄。是墨洛溫王朝國王的安葬地

周圍的聖日耳曼德佩區得名於教堂。這一區域也是拉丁區的一部分,因為修道院捐贈了一些沿著塞納河的土地 —Pré aux Clercs(學者田野),以興建巴黎大學,在那裡拉丁語是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的通用語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晚看巴黎鐵塔及凱旋門又是另一種風情。 

 

 

 夜晚在巴黎鐡塔下☺️

 

 夜晚的巴黎鐵塔五分鐘會變一㳄燈色,親自在現場感受就是不一樣

 

  凱旋門也很美😀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黎市區起點的凱旋門,為了紀念拿破崙一連串的軍事勝利所建立的,宏偉的建築是您必訪之地,登上約280階的凱旋門觀景台,從這𥚃可以眺望整個巴黎市區,從香榭麗舍大道至羅浮宮,還可遠眺另一頭的新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法語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即雄獅凱旋門,位於法國巴黎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註 1]。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又重新復工,到1836年終於全部竣工。

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了俄奧聯軍,法國的國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為了炫耀國力,並慶祝戰爭的勝利,在1806年2月12日拿破崙宣布在星形廣場(今戴高樂廣場)興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凱旋門登高之旅,用雙腳登上約280階的凱旋門頂樓觀景台,一覽花都市區星辰廣場及香榭麗舍的迷人景色,以及12放射狀為主的星晨廣場。 

  

       

凱旋門觀景台遠眺香榭麗舍大道 

到今天,巴黎人民始終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身穿拿破崙時代盔甲的戰士,手持劈刀,守衛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每年的7月14日,法國舉國歡慶國慶節時,法國總統都要從凱旋門下通過;而每當法國總統卸職的最後一天也要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五六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階,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蹟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勳章、獎章。另外,還有兩間配有法語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裡可以鳥瞰巴黎名勝。

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

 

 

 

  悠閒的坐在香榭麗舍大道。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巴黎的街頭處處都可看到建築之美,他們的房子有的己有一百多年,光是在巴黎街頭就可看出他會稱為夢幻巴黎. 

   

可是巴黎的交通跟台灣一樣🚗車多,雍塞,隨處都可看到咖啡屋及甜點店或馬卡龍専賣店🎂☕️ 

     而在法國不少男男女女都會抽煙,而且喜歡邊走邊抽,所以巴黎的行人道上烟蒂到處丟,所以他們的市容並沒有很乾淨😔 

       

而法國人每天像是真的過著浪漫又自由的日子,喜歡在午後坐在露天咖啡座小聚,吃甜點🎂☺️ 

 

Angela 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